中央撥款: 自 2006/2007 年度獲資助之研究項目摘要

珠江三角洲水產魚類的汞污染狀況及其健康風險評估
首席研究員:黃銘洪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汞,俗稱水銀,是一種非常有用並需要予以注意的金屬,因為如果濫用或者隨意丟棄汞,會對人體健康和環境質量造成不良影響。汞存在的形態有好幾種,毒性最大的是甲基汞。它多數是在水環境中形成的。如果污染嚴重,會造成水體中的魚體內的甲基汞濃度超標。因此,食用汞污染的魚會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我們這個課題的研究目的是要調查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水產魚類汞污染的狀況,並作出健康風險評估。

利用創新蛋白組學篩選平台建立以循証中醫學為本的生物靶標治療數據庫
首席研究員:蕭文鸞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蛋白質譜是一個嶄新及高效應的技術,它可以針對生物體的器官、組織和液體等所包含數以萬計的蛋白質進行精確分析。利用這類型的技術平臺,科學家們已成功的尋找出用來鑒別疾病及病徵各類型的生物靶標。蛋白質譜學的技術及其所含蓋的整體觀正有助於錯縱複雜的中藥藥理研究。在這申請的研究項目,我們的專家小組計劃利用蛋白質譜分析技術,針對腸癌及類風溼關節炎的動物模型在接受中藥治療期間的血液和組織樣本進行分析,辨認細胞內每一個蛋白質的質和量,從而尋找出生物靶標,以解釋中藥的成效及分子生物學層面的治病機理。我們研究的成果將會為日後中藥藥效的實証科學研究樹立一個有用的楷模。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振蕩實驗
首席研究員:朱明中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近年中微子振蕩及有質量的發現,對宇宙學、粒子及天體物理學影響深遠。描述中微子振蕩的一個重要參數 13卻仍是未知之數。一隊本港及國際的物理學家,將在大亞灣核電廠通過測量中微子通量以量度 13。此項目將促進本港基礎物理研究及國際科研合作。

蛋白質和磷酸肌醇的相互作用對神經細胞信號傳導的調控
首席研究員:張明傑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磷酸肌醇家族通過與各種脂膜蛋白結合對多項重要的生命活動進行調控。本項目將對一系列神經系統細胞信號傳導蛋白與磷酸肌醇的結合機制展開詳細的結構與功能研究,藉以為相關的多種人類重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集成III-氮化物三極管和微感應器
首席研究員:劉紀美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

許多不同範疇需要耐用、可靠、穩定及靈敏的傳感器。隨著市場對傳感器的要求提高,半導體材料(如III-氮化物)使用,將會為傳感器的應用帶來新路向。我們領導的專家小組將徹底研究集成III-氮化物電晶體及傳感器項目。III-氮化物呈現的寬能帶隙的特性及強大的壓電效應適用於高溫壓力傳感器,有助航空及自動化工業的發展。

幽門螺杆菌中金屬結合蛋白質的結構-功能研究
首席研究員:孫紅哲教授 (香港大學)

我們的研究目標是利用比較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來識別金屬結合蛋白在幽門螺桿菌存活和毒性中的重要作用,證實它們并對其作功能性的研究,以及大量表達這些所選金屬結合蛋白(例如傳遞和儲存鎳的蛋白)并對他們做結構性的表征。我們的研究包括:運用分子遺傳學和比較蛋白質組學闡明金屬蛋白在細胞的生長調節、應激反應、生物膜形成以及毒性方面的作用;運用結構生物學成果為相關藥物的研發提供方向。預計我們的實驗成果將在分子水平上提供幽門螺桿菌更全面的描述而且將成為一個防治病原菌和胃癌的嶄新研究方法。

對肥胖、糖尿病相關血管病變的跨學科研究: 從風險預測到干預治療
首席研究員:徐愛民博士 (香港大學)

心血管疾病(例如中風和心功能衰竭)是老年人群中引起致殘及死亡的頭號殺手。 肥胖和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見誘發因素。本項目的主要目的是在香港建立起一個基礎及臨床相接合的綜合研究平臺, 並系統地闡明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間的內在聯繫。 我們將集中研究幾種從脂肪組織中產生的循環因子在這些疾病的發生中所起的作用。該研究結果將有助於開發新的診療手段用於防治與肥胖和糖尿病相關的心血管疾病。

衰老﹕外遺傳調控, 細胞周期檢測點及幹細胞潛能
首席研究員:周中軍博士 (香港大學)

衰老是指成熟個體身體機能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正常衰老過程持續時間很長﹐難以進行研究。快速衰老∕早老就成為研究衰老的理想模型。本課題擬利用人類早老症及相應的小鼠模型研究表觀遺傳調控, 細胞周期檢測點及幹細胞潛:能對衰老的影響。我們期待能找到早老與正常衰老間的異同點。

等離子體浸沒式離子注入與沉積設備
首席研究員:朱劍豪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等離子體浸沒式離子注入與沉積是改進材料和工業器件表面特性的多功能技術。香港城市大學朱劍豪教授及其研究人員於1996設計並建造了第一代等離子體浸沒式離子注入與沉積設備,並已為世界各地80所大學、機構及公司的研究人員、超過40個研究項目提供協助。 是次獲撥款建造的新儀器能結合各種先進技術,令本地及外國的研究員得以繼續進行卓越的科學研究工作。

綠色氧化化學與技術
首席研究員: 劉大鑄教授(香港城市大學)

綠色化學的定義是設計安全的化學品和化學過程,以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的使用和產生。香港城市大學劉大鑄教授及其研究人員計劃進行跨學科的研究,以推動綠色化學及技術在香港的發展。他們將重點開發能將石油性物質轉化為各種有用的化學物的綠色催化氧化技術。此項研究旨在研發出可在室溫下操作,同時使用環保試劑如過氧化氫、氧氣及水以取代有毒的溶劑的催化氧化過程。

人參皂苷作為甾類激素受體功能性配位體的研究: 從配位體與受體位到細胞的穩衡作用
首席研究員: 黃岳順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人參一直被亞洲認為是一種萬靈藥物,亦已有大量文獻記載了它的滋補功能和特殊療效。雖然首席研究員及其研究人員於先期的研究已顯示人參的活性成分 - 皂苷可以影響某些荷爾蒙的活動,其藥理學機理仍未被清楚瞭解,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人參裏有超過30種皂苷。此項研究計劃將針對這些皂苷進行一個系統研究,探討這些化學物的生物作用如何影響荷爾蒙的活動,最終為人參療法打下扎實的基礎。

重構西江:明清帝國的建構與土著社會的演變
首席研究員: 科大衛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西江是連接雲南、廣西、貴州、廣東的主要水道。在明、清時期,這些省份的大部分地區經歷過由地方頭領(土司)管治轉變為由地方官管治的過程。這個轉變對土著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會透過研究廟宇、祠堂、碑記、族譜、田土契約、宗教記錄和現今還沿用的宗教儀式來探討這個演變過程;亦會藉著尋找與宗教儀式有關及由地區歸納成中央皇朝的歷史等文化標籤,從中瞭解地方文化如何反映地方社會與國家的互動。

網絡編碼新方向
首席研究員: 李碩彥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互聯網中的訊息傳輸是以存儲轉發的方式(亦即複制)來進行的。雖然複制是最自然的傳輸方式,但是能廣泛應用的網絡編碼的傳輸方式則更有效率。當應用於對等內容分發、各種無線網絡、及其他通訊時,網絡編碼的傳輸方式能使傳送速率達到最高,同時令時延及能源的消耗減至最低。本研究計劃旨在探討網絡編碼用於可靠通信及IP電視的原理。

全面系統研究蛋白激酶組在細胞生長和分化中的作用
首席研究員: 鄔振國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蛋白激酶組是負責把磷酸鹽加進其他蛋白質的酶分子,這種生化過程稱為磷酸化,而某些蛋白激酶的突變已知可導致包括腫瘤的人類疾病。目前,在人類及老鼠的細胞中已確認了518種蛋白激酶。儘管以往的研究已經描述了不少蛋白激酶組在細胞中的作用,但仍然缺乏一個對整個蛋白質激酶組在細胞生長及分化中的作用的系統研究。在這個研究項目中,香港科技大學鄔振國教授及其研究人員將採用RNA干擾技術來篩選在細胞生長及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激酶。於2006年獲得諾貝爾獎的RNA干擾技術,可以有效地將細胞內個別基因活動停止,而神經和骨骼肌細胞將被用作研究蛋白激酶功能及機理的細胞模型。這項研究將有助科學家瞭解這些基因在細胞中的作用,並為研發藥物提供新的目標。

食道癌研究中心
首席研究員: 龍李梅瑞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食管癌的成因一般與飲食因素和習慣以及遺傳有關。中國北部是全球食管癌發病率最高的地區,死亡率高達90%。在香港,食管癌多於中晚期才被診斷出以至治療困難。為了提高食管癌病人的存活率,研發新的診斷生物標誌和治療方法是必須的。是次撥款將用於成立香港首個食管癌研究中心,成員包括來自本地四所大學的教授,他們各自在不同範疇的食管癌基礎及臨床研究上擁有專門知識。龍李梅瑞教授及其研究人員計劃測定偶發性食管癌的份子遺傳基礎,以及鑒定中國北部發病率高地區遺傳性食管癌相關的基因,並會建立正常食管上皮細胞株以確認食管癌變的關鍵基因。此外,亦會進一步探索基因組、表觀遺傳學及蛋白質學的生物標誌在食管癌診斷和預後的應用,並發展一個預測患者對化療或其他治療方法的反應的預測模型,從而提高食管癌患者的治療效果。

電磁共振結構及等離子體結構
首席研究員: 陳子亭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這是一個結合理論和實驗兩方面來研發新一代可控制光的人造材料的研究項目。香港科技大學陳子亭教授及其研究人員計劃利用特別設計的結構共振,與材料特有的"等離子"共振互相結合,對光進行控制。這些共振結構可產生有趣的現象,比如製造出高解析度的平板透鏡及可控制熱輻射的材料,甚至可以減少光的散射使物件隱形。此項研究成果將可成為以針對特定功能和應用來設計新物料的設計方式的範例。

肝癌分子病理的多學科研究
首席研究員: 吳呂愛蓮教授 (香港大學)

肝癌是最常見的腫瘤之一,亞洲包括香港是病發率高的地區。肝癌的發生是一個多步驟漸進過程。香港大學吳呂愛蓮教授及其研究人員計劃利用人體組織樣本及老鼠來檢測基因及分子水平在不同分期的肝癌的變化,同時也會對乙肝病毒進行研究。此外,這項研究計劃亦會解構異常細胞的信號傳導如何影響重要基因的活動及導致肝細胞癌變。

擬肽的設計、合成及生物醫學應用
首席研究員:楊丹教授 (香港大學)

天然存在的蛋白質和多肽在生命體系中扮演如酶、抗體與激素等重要的角色。然而穩定性低及吸收能力差的問題卻阻礙了它們作為藥物的應用。因此開發可以模擬天然蛋白質和多肽的功能並且具有更高穩定性和吸收性的分子(擬肽)將有著重大的科研和實用意義。在此項研究計劃中,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將利用跨學科的研究方式開發一種非天然的氨基酸 - 氨氧基酸所構成的新型分子,探求它們在抗癌、抗病毒、模擬離子通道以及作為生物材料的潛在應用。